Thursday, April 29, 2010

另傳三首

另傳三首

雙英大辯論
輸贏沒麥介要緊
問題對百姓有利
===========

故鄉災頻傳
心頭緊想緊挫驚
樣般麥介慢半拍
===========

大家愛小心
天災人禍連連來
靠人無當靠戚家
===========

James Leu 4/28/2010

歸鄉賞桐花

最近有兩個客委會贊助的團體來訪,其中遇到一位交大客研所的同學,我曾請她轉告其他同學,是否對客家三行詩有興趣,她本人好像滿有興趣。 或許我可以透過中大、聯合大、交大的客家研究所的同學,來推行客家三行詩,甚至Hakka Renaissance。客家文藝復興,好像在說大話,其實我們只指出一個方向而已,能不能做到,是後代年輕人的能耐,時代在考驗著青年,青年在創造著時代。


歸鄉賞桐花
桐花處處打招呼
古道老街還相識

==============

國共食人黨
貪污獨裁反民主
大陸食忒食台灣
===========

大家共下來
促進大陸民主化
五族獨立共繁榮
(滿族、漢族、藏族、回紇 (Uighur)、台灣)

CS Lou 4/28/2010

Wednesday, April 28, 2010

主權

中國台灣省
賣身賣到中國去
悲慘歷史到那(nai) 時
================

重點是主權
國仔莫 (沒)忒tet(沒有了)又失業
大家來做清國奴(支那人)

Dennis 4/28/2010

春日雨水多

再傳試作幾首客俳,請指教。

春日雨水多
草綠花紅鳥爭鳴
結伴遊山好時節
============

客家三行詩
簡單明白人人寫
講出大家心中話
============

ECFA 是麥介蛸
辯後還是霧煞煞
想想慢慢來介好
============

ECFA麥介屁卵
蔡主席為民辯護
馬英九講無清楚
===========

ECFA是麥介鬼
辯後照樣沒清楚
百姓就驚沒頭路

Tuesday, April 27, 2010

More on ECFA...(2)

大家毋好驚見笑, 見笑一擺, 進步一擺.

小英勸阿九
ECFA傾中鎖國冇效
WTO个FTA正有生趣

===========

辯麼个ECFA
花花假假个總統
麼个無知盡採講

===========

小英真有 GUTS
宣佈冇公投个ECFA
政黨輪替就失效


CS Lou 4/27/2010

More on ECFA...

After thought of ECFA debate

2 more Hakka Haiku

阿里不答 ECFA
騙,坳,癩 皮,失 人 心
麻 木 不 仁 真 亂 來


...............................

歐 巴 ECFA
賣 台 把 戲 真 厲 害
目 珠 金 金 來 反 抗


Chanchi 4/26/2010

Saturday, April 24, 2010

ECFA 專輯

sent in by CS Lou:

麼个ECFA
一中無台冇較贏
一中一台正有影
============
麼个ECFA
仰般內容驚人知
莫簽較贏莫涝潰
============
何必ECFA
木馬屠城謀台灣
利誘台灣變西藏
============
公投ECFA
提防政治土石流
最驚主權流淨淨
============
簽了ECFA
中國人緊來緊多
將來定著搶飯碗
============
雙英辯麼个
要辯就辯 UN WHO
辯ECFA乜要辯FTA (*乜 pronounce ME)
===============
小英勸阿九
ECFA傾中鎖國冇效
WTO个FTA正有生趣
=============
辯麼个ECFA
花花假假个總統
麼个無知盡採講
=============
小英真有 GUTS
宣佈冇公投个ECFA
政黨輪替就失效
================

sent in by Chanchi Lee:

馬 介 ECFA
滿 面 老 實 毒 蛇 心
賣 台 害 人 夭 壽 仔
==============
阿里不答 ECFA
騙,坳,癩 皮,失 人 心
麻 木 不 仁 真 亂 來
==============
歐 巴 ECFA
賣 台 把 戲 真 厲 害
目 珠 金 金 來 反 抗
==================

sent by Dennis Chen:

麽个愛擱發
騙人騙到兜兜(?)轉
暗賣主權驚人知
=============
馬娘介下場
豬面獸心高毛子

絕子絕孫下地獄
=============
馬鹿の野郎 (馬鹿野郎)
馬統(桶)治台混家拉(家家酒)
中國騎馬踢屎vut(屁股)
========================
中國台灣省
賣身賣到中國去
悲慘歷史到那(nai) 時
=================
重點是主權
國仔莫 (沒)忒tet(沒有了)又失業
大家來做清國奴(支那人)
==========================

sent in by Albert Chu:

mang(還沒)簽就an(非常)慘
簽了以後樣gak-sat(怎麼辦)
台灣就等死。
=========================

sent in by James Leu:

ECFA 是麥介蛸
辯後還是霧煞煞
想想慢慢來介好
============
ECFA麥介屁卵
蔡主席為民辯護
馬英九講無清楚
============
ECFA是麥介鬼
辯後照樣沒清楚
百姓就驚沒頭路
============
雙英大辯論
輸贏沒麥介要緊
問題對百姓有利
=========================

sent in by Thomas Shu:

Say No ECFA
自喪主權來矮化
先斬後奏亂綱法
==============
洗腦 ECFA
輕浮總統講憨話
MOU就冇佢法

==============
麽介辨論法
就像當年阿石伯
喊到當響全係假

Friday, April 23, 2010

ECFA

大家請看下文最後副欄介討論ECFA

mang(還沒)簽就an(非常)慘
簽了以後樣gak-sat(怎麼辦)
台灣就等死。


Zhin-rhit(真一)上


Forward from 數位台灣 電子報 20100424-1
---------------------------
國際訊息 __
歐盟 RAPEX 年度報告:危險產品過半來自中國/Christoph Ricking, 謝菲, DEUTSCHE WELLE
www.dw-world.de


 歐盟國家一旦發現可能對消費者健康構成威脅的非食品藥品類產品,就透通過 RAPEX 的及時通報,被通報的產品會被登錄在系統中。不過德國聯邦消費者中心協會的布呂寧認為目前的措施還很不夠,還有太多的危險產品湧入歐洲市場。


 烤麵包機突然起火,T恤衫材料裡化學成分過高,兒童玩具稜角太鋒利 …… 類似這樣的產品都被歐盟非食品產品快速預警系統 (RAPEX) 列為對消費者健康構成威脅的產品。歐盟委員會本週公佈了 RAPEX 09 年年度報告,據統計, 60% 以上的危險產品來自中國。哪些中國產品品質問題較多?“中國製造”就一定意味著劣質嗎?
 洋娃娃“達尼拉”看上去就是個普通娃娃:金發碧眼,可愛的面容,漂亮的衣服,還有一個時尚手袋。不過,“達尼拉”並非“普通”娃娃。由中國玩具製造商伊樂斯製造的“達尼拉”產品材料的四分之一是有毒物質增塑劑 (DEHP) ,嚴重超標。而“達尼拉”只是歐盟非食品產品快速預警系統 (RAPEX) 年度報告中公佈的去年在歐盟發現的 1,700 多種危險產品之一。歐盟國家一旦發現可能對消費者健康構成威脅的非食品藥品類產品,就透過 RAPEX 的及時通報,被通報的產品會被登記在系統中。
 就去年 RAPEX 獲得的通報情況看,半數以上危險產品來自中國和香港。這個比重顯然很高。不過德國聯邦消費者中心協會 (Verbraucherzentrale Bundesverband) 的莫尼卡﹒布呂寧 (Monika Brüning) 提醒,不能對所有來自中國的產品一概而論:「德國或是歐盟市場銷售的產品大部分來自中國,因此發現的危險產品來自中國的比例當然也就很高。」
歐盟和中國間的品檢合作
 歐盟和中國都致力於提高產品安全係數,雙方在過去幾年中也在品檢方面加強了合作。從 2006 年以來,歐盟委員會和中國就透過 RAPEX 的中國產品系統 (RAPEX-China-System) ,定期交換有關危險產品的資訊。歐盟一旦發現有害消費者健康的來自中國之產品就馬上通知中國方面,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會隨即進行檢查和處理。中國品檢部門每三個月向歐盟介紹一次他們對被通報的危險產品的檢查和對生產商的處理情況。不過德國聯邦消費者中心協會的布呂寧認為目前的措施還很不夠,還有太多的危險產品湧入歐洲市場:
 「在歐盟的各個港口都要進行嚴格的檢查。不過德國和歐盟其他國家的情況是,海關沒有足夠的人力去進行這類檢查工作。如果要對更多產品進行更好的檢查,必須增加海關的工作人員。」
危險產品尤其危害兒童健康
 劣質危險產品的主要受害者是兒童,尤其是玩具品質沒有保障的話,後果將很嚴重:狂歡節面具有可能突然著火,玩具手機或手槍聲音太大會影響聽力,或是遙控汽車漏電造成傷害等。根據 RAPEX的 的報告,危險產品中三分之一是玩具。而歐盟市場的玩具 80% 來自中國。這也難怪政治家,媒體和消費者權益維護者喜歡把危險產品的過錯都推在中國製造商身上。德國南德技術監督協會 (TÜV Süd) 的彼恩塔勒 (Joachim Birnthaler) 認為,這只是看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而另一方面是「我想,大部分德國人都是更願意買便宜貨的,而產品的高品質當然也要帶來更高的價格。如果一味追求低價,那麼很難保證不會有時出現劣質。」
(2010/4/22)
本文原刊載於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5493655,00.html?maca=chi-rss-chi-eco-1045-rdf



副欄/Lim Bun-hoa (林文華)
歐盟委員會公佈 RAPEX 09 年年度報告,有 60% 以上的危險產品來自中國;危險玩具就佔了危險產品的 1/3 ;而來自中國的玩具 (包括安全的、危險的) 佔據歐盟玩具市場 80% 。
台灣呢?就我經驗,想要尋找“台灣製造”的玩具,幾乎海底尋針。可見台灣比歐盟更糟。又,中國透過“非正常管道及地下經濟”銷售的玩具,根本不被統計出來。玩具如此,那麼其他非食品產品 (日用品) 又如何?
台灣還沒和中國簽 ECFA 就已經這麼慘,那麼如果簽了 ECFA 後,更難以想像了,台灣的消費者權益完全被馬當局給拋到腦後,兒童消費更是 ……
這段期間大家爭論 ECFA 時都只把焦點放在對台灣產業的衝擊,可是全台 2,300 萬人民的消費權益被馬團隊給剝奪掉,不重要嗎?
全台各景點到處充滿透過“非正常管道及地下經濟”兜售的兒童玩具,這些流動的“個體戶”多是令人堪憐的老弱婦孺,警察通常不積極取締;消費把玩的卻是“稚嫩的國家幼苗”。請問馬團隊,大家說「政府無能」,有冤枉嗎?

馬 介 ECFA

馬 介 ECFA
滿 面 老 實 毒 蛇 心
賣 台 害 人 夭 壽 仔


Chanchi 4/23/2010

想起頭擺日

附上習作數則客家三行詩

伯母(mei)年紀高
山歌唱來實在好
隨口唱出三四籮

想起頭擺日
赤腳相走捉娘迷(蜻蜓)
釣魚覓蜆盡生趣

客家料理好
辦桌小食恁在你
人人吃到飽畢畢

同窗相聚歡
頭擺故事講不完
身體保重樂年年

清雲 4/23/2010

溫水煮蛙仔

溫水煮蛙仔(guai e)
鍋肚冷水變滾水
煮死自家“閑無知”。

Matsuda Yasuo

posted by
Dennis 4/23/2010

麽个愛擱發

麽个愛擱發
騙人騙到兜兜(?)轉
暗賣主權驚人知


Dennis 4/23/2010

麼个ECFA


正月灶頭猛

蒸哩粄來要煎魚

大細轉來鬥鬧熱


選舉年年有

選出慶人來理事

大家心安笑瞇瞇


六月日頭下

赤膊農家後生个

伯公樹下論大局


客家三行詩

有音有字好作句

煞猛總有出頭天


有音難尋字

客語作詩上天難

還係敢作正會成


春暖在關西

大家共下來商量

家事國事天下事


麼个ECFA

一中較贏

一中一台正有影


好日日日係

屋背屋前花常開

生趣過日福滿堂


學作客家詩

老哩正來學吹笛

作詩交友乜生趣


大家要覺醒

民主選票拿穩來

賣台陰謀無採工





Thursday, April 22, 2010

Hakka Haiku is fun...

This morning, I got an email from Mr. CS Lou, I totally agree what he said,

"推行客家三行詩或客家俳句,其目的不外乎是,想使客家話,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能回復成為living language而活躍起來,尤其是客語的口語 (spoken language) 與書寫語 (written language) 的距離,能盡量拉近。 否則,客家話的衰退甚至消失,只是時間的問題。 會講不會寫,會寫不會講,都不利於客語的傳承;有音無其字,有字不會唸,電腦又打不出其字,這是我們的顧慮,年輕人很難親近客語,更談不上傳承。很多問題要一步一步去解決。"

How true it is...and I have the following basic one to echo his thought....

一二兩三四
共下作詩打逗嬉
客家俳句當生趣

Thomas 4/22/2010





屋唇个大樹

屋唇个大樹
年年落葉又發筍
年年緊大又緊大


CS Lou 4/22/2010

Wednesday, April 21, 2010

日落在西山

日落在西山
人生七十黃昏情
向西行來莫(沒)選擇。


Dennis 4/21/2010

Tuesday, April 20, 2010

Feedback from CS Lou...

Dear Dr. Chanchi Lee:

.......

有關客家三行詩的推廣問題,我很高興看到,正如阿龍所說 “The snow ball is rolling 我們的客家話,都還不太管用的時候,只能從 the very basics 開始。 有一次,我在參加文物協會的中國考察團,到杭州參觀時,曾在一家博物館看到一句 catch phrase採茶歌舞是中國戲劇的源頭,難怪我們客家話說,來去看採茶就是來去看戲的意思。俳句有很多的定義、解釋或看 法;其中,它的滑稽性、社交性、即興性是最適合我們推行客家話的因素。以詩會友,文雅又斯文,值得推廣。

阿龍推薦的客語字典非常好,編著者徐兆泉,發行人魏德文,都是我們關西人。 魏先生是南天書局的老闆,收藏很多有關台灣史的文物資料,他曾向客委會呼籲,規劃桃竹苗為客家聚落,設立文史館,充實客家文化聚 落的內容,說有朝一日,可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登錄。 上次在關西開會時,我們竟然忘了邀請他,真抱 歉,其實他跟我們滿熟悉,有時候來我們公司,一打嘴鼓起來,就要一個下午。 我敢說,如果有人買一本徐兆泉編著,南天書局出版的 客語字典,回家仔細從頭讀一遍,最好做些筆記,保證讀者的客語表達能力,會增加300%,因為書裏面提供很多例句,可以自己學習 不過,這本字典,像Webster 英語字典那麼樣厚,要有耐力或耐心就是了。 我不是替南天書局做廣告,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罷了。

談到客家三行詩,上次吳昭新先生的文章中,所提到的廖運藩先生,其實是新竹北埔人,本籍觀音入籍姜家,就是台灣茶業 界名人姜阿新的女婿,也是以前的永光茶業公司的總經理,台灣大學畢業,在台灣俳句界中,僅次於黃靈芝先生的資深詩人。 因為我們不屬於台灣俳句會,跟他們不熟,也沒有來往,他們在日本俳句界相當聞名。 黃靈芝先生出版的台灣歲時記,是要為台灣的俳句作家較大的空間,因為日本版歲時記中,很多季語,季題不適合外國人借題發揮。黃靈芝先 生能獲得第三回正岡子 規国際俳句賞相當難 得。正岡子規是屬古典派的詩人,他的名言之一是無季俳句就是雜之文;俳句就是文學,就是藝術,格調很高。 其實,現在無季俳句已很流行,電視上的PHTO 五七五就是看圖作詩的方式,其他,如政治性諷刺川柳,太多了

您的第一首Hakka poem 意境相當高,幸福的家、愜意的生活、生動的庭園,都可以想像得出來。 讓我試和唱一句看看,好嗎?

好日日日在

屋背屋前花臻開

風來屋肚滿堂香

==========

學作客家詩

老哩正來學吹笛

心頭生趣心情開

=============

麼个ECFA

仰般內容驚人知

莫簽較贏莫涝潰

=============

大家要覺醒

民主選票拿穩來

國共謀台無採工

=============

客家三行詩

大家共下來作詩

作好詩來交朋友

===========

With best regards,

CS Lou 4/20/2010

More explanation and more examples...

........

讓更多鄉親參與創作客俳,藉以傳承我們客家文化,這應該是個很有意義而且更實際的主意。我想在我們想嘗試創作之前,還是需要對俳句有更深的了解,可惜我們這裡沒有像黃靈芝先生一樣的專家指導,只好在網路上找資料,增加一些認識,免得瞎子摸象,事倍功半了。
從維基百科對俳句的解說,我們可以知道,俳句是日本古典短詩,由十七字音組成,原稱俳諧,大致與滑稽同義。起源於江戶時代(1600-1867),定型並興隆於明治時代(1868-1912),跟川柳皆源自於和歌,但在文學形式更加精實短小,只有五七五,十七音節,可說是世界上最短詩型。俳句與川柳,原本即為反對嚴謹漢詩格式,而產生的新文學思潮,堅持趣味與庶民的風格,也因此廣為一般大眾所歡迎。俳句特別重視自然季節感受與幽默,而川柳則重機制、諷刺人事及時事百態。無論俳句或川柳,都是重視構思時的沉思冥想,除反映直觀表象外,不作思想上表現的藝術特徵,與禪宗講究直覺體驗,打破時空界限,求得梵我合一,事事無礙,無上境界的思想有許多一致之處。
俳句是日本特定格式詩歌,普遍受到日本人喜愛,這種三行十幾字短詩,傳到其它國家,對不少國家的文學也受到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俳句即傳至西方,影響所及,而有了英俳、美俳、法俳、希伯來俳、猶太俳等等。詩人以他們本國語言仿照俳句型式寫成新文學。據說於今全世界已有三十個國家有俳句協會成立,有些國家甚至在學校設有俳句之課程,教授學生以主觀的方式寫景,寫大自然,以清新簡潔的文字,抒發情感,喚起更都的聯想。
俳句在五四時期傳入中國,初期多為仿照日本俳句形式,以中文的韻文,翻譯日本俳句,後來再出現仿作,直至1980年才由趙樸初定型。由於中文為單音節語言,改俳句的十七音為十七字,仍然分成三行,即所謂漢俳。台北俳協會長黃靈芝先生(原名天驥),1928年生於台南,受日本教育,研究創作俳句數十年,1970年成立的台北俳句協會,實乃日文俳句協會。殆1993年成立中文俳句會及台灣俳句會,以閩南語,客家語,北京語等華語所創作俳句,略稱灣俳。黃老先生以為俳句特徵在短,字數要少,長話短說;內容要少,但不可貧,最好新鮮的話題,以高超的語法道出。俳句不以美辭取勝,丟棄所有飾物,不需學問以及大道理,而以感覺創作。日本俳句以十七音節為原則,而日語一字並非只一音,不像中文一字一音,如櫻 sakula,就有三個音節,所以日俳十七音節,不同於十七個漢字,因此他主張以七字至十二字為限,名詩人林建隆教授最短線的詩只有十一字而已。黃先生還以為俳句既是日本人所創作的文藝樣式,一首俳句之中,應含有季語(表示季節的語言)。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觀、現象,人生活其中,自然對季節的演變敏感,且感受深刻,俳句就是在這環境之中創作出來的,如同諸多祭祀、民俗習慣,離不開一年四季範籌,有共同的認知、經驗和感受。當然黃老先生所提出的俳句,講求簡短,以七字-至十二字為限,甚至說可更短,卻不可更長,認為十七字的漢俳,絕成不短,也不成為俳句,不過今人習創作漢俳仍以古典型五七五,十七漢字,以及自由律不限十七字,形式上以三段分行結構處理為原則,稱之為三行詩,或許更像一首詩歌。我們創作客俳,其實也可自由些,依現有規則,以客家語言創作,茍能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就更令人欣賞了。

下面抄錄幾首中英俳句,或可做為我們日後習作參考。

黃靈芝先生教授北縣民大學學生作品:

王毓葆 /

中秋節 孤獨老人難入眠
青蛙出草叢 雨後打鼓來
夏夜靜 隔床打呼聲
春天到 枝頭小鳥大談笑
=========
江凌雪 /

真指頭假鑽石 愚人節
媽祖先 神轎擋住救護車
梅雨下不停 水溝漂來免洗碗
下電扶梯 擦身香水味
=========
杜文祥和 /

煙霞飄搖中 天上天鵝來報春
聒耳蟬鳴 打斷溪流曲
雨到桐花開 山居仍不錯
立秋詩興來 頻頻想故友
百蟬鳴 幽玄九曲溪
=========

PChome 新聞台 Blog 台長 蒼藍之潮 的漢俳 /

驕陽無雲積
二十七度的清晨
原是三月天

城隍廟夜初
望高樓燈火爍麗
竟見天守閣

花荷亭亭立
夏陽光豔夕照時
絢如玻璃色

咆哮聲上樓
電腦桌前我驚覺
已是晚餐時

河畔商家
家貓乘盆望水波
底心思何事

白宮牆烏黑瓦
水路石橋阡陌橫
處處江南風

哈哈地笑著
是川柳式的對話
我不支倒地

徒步穿上海
電動機車滿街
怎麼看都是

Pub有琴聲
洋人富人喧鬧地
原是先勇邸
=========
瑪友友 /

桐花飄雪地
笑著墮落一身白
滿山的寂寞

上面幾首俳句,只是隨意抄錄下來的,日後將錄名家之作,以供大家參考。
下面再抄錄幾首英俳,從中亦可了解日俳對西洋影響。俳句押韻與否,隨無限制,惟既稱之為詩,有時有押韻,吟誦起來更為順口。
一位印度人 Ricardas Maroke,42歲,他從事保警工作,他興趣廣,嗜好多,善寫俳詩。

fire works thunder
the snowfall continues
into New Year

last bread crumbs
ducks move away
kid's angry stare

few snow grains
so white, so innonect
the storm breaks

winter advance
a steck fox in the dark mist-
where dreams enter life

my truth
morning dew
dried by the Sun

Crash,then another
Ever closer to my heart
Silent,fallen trees


清雲 敬上 04.19.10

ps/網上我未見有客俳作品,否則我會打下來共我們習作參考,既然這種詩體人人都可嘗試創作,就讓我們在乘車、散步,或空閒時,沉思冥想,用我們客語創作客俳,就當做一種頭腦訓練,豈不也是美事一樁?

Monday, April 19, 2010

More about Hakka 3 Line Poem...

...

這兩天我一直上網找一些有關俳句資料,藉以對這種日本文學有更多一點認識...
關俳句詩,我已讀了一些林梵台灣俳詩,只是與漢俳三句十七字形式不同,而黃靈芝老先生研究創作俳句半世紀,台灣第一位得正岡子規國際俳句獎人,他把台灣俳句定於七-十二字之間為原則,我們客俳羅先生則主張五七七三句十九字,英詩不以字數音節為律,講究簡短簡潔,弦外之音,引人聯想,或許今人習作俳句宜更自由創作為尚,免於受限太多,原是學者教授、小學生、總統、販夫走卒都可參與者,反而怯步不敢嘗試,豈不可惜?

下次再與您談談我對俳句的一點粗淺了解,並打幾首中英俳詩,做為我們習作參考。


清雲 敬上 04.18.10

飛機等捱飛

Yesterday I was invited to give a " Tea Workshop" at Taiwan Center, San Jose.
The class was over at 6:30PM and I got to catch my 7:20PM flight back to Los Angeles. It was really a very nervous experienc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while I arrived at the gate, so many staff there were yelling at my name and.... I was almost pushed in to the cabin... How embarrassing.

Thomas 4/18/2010

========

講茶講過頭
大項細件拖著走
颯分飛機等捱飛

(*走 should be "running" )

新生南路初夏

新生南路初夏

by Azen 4/19/2010

鬧龐龐路唇
淨淨開一身紫花
恬恬企一頭苦楝

春日

在此我想再談談有關三行詩的問題,三行詩簡短簡潔,大人小孩都可創作,不過既稱之為詩,理當有其規則,奈何可做為範例的詩作不夠多,憑空湊字,焉能有感人心靈之作?
古人有所謂: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告訴我們,只要讀得多,記得熟,自然作出好詩篇來。俳詩對我們而言,依然十分新鮮,因為字數少,不求平仄,不講對仗,人人隨時隨地都可冥思習作,或許有如填寫數字遊戲 (sudoku),減少老人癡呆之益。愛唱卡拉OK的人都有相通經驗,起出畏縮退怯,久之則爭先恐後,唯恐自己拿麥克風唱歌的機會不夠多。
期盼搜集一些俳詩,不管是漢俳、客俳或灣俳,只要讀得多,熟能生巧,無庸擔心做不好,像唱卡拉OK一樣,到時或許大家搶著吟誦自己的創作了。
下面濫竽充數,再打幾首在此,有些客語不知如何寫出正確的字,只好藉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替代,當然任何事物,各有不同思維,這只是習作耳,尚請多指教。

弟清雲敬上 04.16.10
===================

春日結伴遊
萬紫千紅來歡迎
春光明媚愛珍惜

村前大河壩
釣魚泅水樣樣好
樣般裡下麥介沒

門前牛車路
開闊鋪平斬大樹
頭擺歡樂賴位尋

鄉下老人多
後生出外打拼去
緊來緊孤稀

捱待洛杉磯
食著方便天氣好
華人鄉親盡合和

時代變踢了
人人為己各顧各
隔壁鄰舍借問沒

頭擺故事多
撿柴挑水打赤腳
採茶挲草唱山歌

結婚恭了子
子兒蓄大飛出去
倆老想開顧好身

飲茶配生仁
鄉親相聚打嘴鼓
一日過了望一日

春日好時光
紅藍白紫百花開
結伴同遊樂逍遙

捱待洛杉磯
食著方便人種多
多元文化樣樣好

Wednesday, April 14, 2010

轉到老屋下

(This is another good tip from Mr. James Leu)
============
雖然數年前在紐約參加金鷹老人學院時讀過一位老阿嬤所創作的三行詩,說是仿日本俳詩所寫出來的,當時只覺簡潔有意味,因為與自己向來所學五七言詩大異其趣,所以也就未特別留意。現在見您所傳幾封信,談到藉俳句的創作,傳揚客家語言文化,以為這確是明智構想。待細讀吳明新先生的台灣俳句--以漢俳、灣俳、客俳、嘩俳、維繫俳句在台灣命脈長文,始知俳句大有學問在。台北有俳句協會結社,北京亦有漢俳組織,可見此最短詩之創作,已成時尚。我也特別上網去查俳句的解說,知道俳句任何人都可作,而其基本原則有二:一是五七五三行,十七字母組成。(以日文為標準);二是俳句中必定要有一個季語,(季節主題,也就是季題),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節用語。有了季節用語,即有感受日常生活之心,對日常生活中熟視的事物,重新仔細觀察,得到新的發現,此乃感動之始。因此創作俳句,首要仔細觀察,其次用心感受。用純樸自然的心情將心中所想的以五七五音的形式表現出來。(羅先生希望鄉親創作一五七七音形式表達。)

俳句中經常使用比喻,通過明喻和暗喻句子表現事物,更能引人入勝。出人意表,富有新意的比喻,可顯出句子的趣味及內涵,從而增加俳句的深度。俳句即是詩,必須講求其節奏,好俳句都有好節奏,因此根據節奏寫出來的俳句,可謂之韻文詩。以母音a、e、i、o、u五音而言,e音帶給人明朗爽快的印象;O音帶給人有深厚沉重的感覺;i音則產生刺激的效果。俳句既為韻文,適宜朗誦,以其聲音帶給人不同印象與感受,當然在創作時即可試著誦讀吟詠,以達預期效果。(跟據網路所言)

日本徘聖松尾芭蕉(1644-1694),確立俳句在藝術史上的地位,正岡子規(1869-1902),以清晰簡潔書寫為宗旨,成為一代名詩人,影響深遠。正如同吳先生所言:「俳句是文學上最短詩,適合於老少一般大眾,這是國際上大家所公認的是最容易學習涉入的詩,但其深度莫測,究其竟者可入定禪悟。」雖然說俳句是最短的詩,最易學習,然而俳句也不能「落入輕浮,隨便的,嬉戲的,它終究是詩,是文學的一種。」不過有如真一先生所說:「剛開始愈自由體,愈方便大家愈好」。開始最重要,何必擔心作得好壞對錯,不是嗎?

客語生活座談會,今後或可激勵與會鄉親多所習作,並於會中吟誦,相與切磋,在大家說笑打嘴鼓之餘,更增加文藝氣息,豈不快哉!

==================

轉到老屋下
腳頭菜籃放間角
不見思念的阿姆

清明踏青日
登高望遠想故鄉
煞芒打拼報親恩

日頭半天高
一步一步爬上岡
遙望無際心開洋


滑鼠動一動
景色聲影現眼前
科技拉近你我間

客家人精神
任勞任怨向前行
沒達目的不罷休

時代差別大
手機電腦奧托拜
寅食卯糧又何妨

政治和宗教
你有你的信仰
我有我的看法


清雲 04.15.10

月光

月光掛樹頭
環山深涼聽風笑
行行停停撈影鬥


(*Walking around our new community in the night,
it is so quiet and the moon seems extra bright...)
============

Formosa 介泥
潤恩祖先流介汗
無怨無悔有希望


(*from 鄭智仁 "Formosa 頌" )

Formosa 介夢
先賢冇停作運動
咬緊牙根要成功

============

Give myself another trial...

Thomas 4/14/2010

桐花

桐花季節過台三線
========

崠頂浮白浮*
正知一山又一山
係大地捲起介浪

*第一個浮是動辭,音pu(同華語普);第二個浮是名辭,音po(同華語掊),泡沫也。查客語字典,有將客話之泡沫作泡,未安,暫不從。

(Sent in by 長鎮 4/14/2010)

Tuesday, April 13, 2010

日 日 係 好 日 (二)

Hello Dr. Lee:

Good job!

That's it...we just write our own feeling with our own mother tongue.

Can I try to have my version in your original?

日 日 係 好 日
屋 前 屋 背 花 當 開
日 頭 涼 風 心 身 爽
( or 心 頭 開 ?)
===========


日 日 係 好 日
窗 前 屋 背 花 當 開
日 頭 涼 風 共 下 來


Thomas 4/13/2010

日 日 係 好 日

Dear All,

Many Thanks to Albert's information. Haiku style of various language would be very interesting poem exercise, but I felt
the Basho's Haiku has the natural ZEN feeling, although I don't know recent Japanese Haiku.
I have a feeling that Hakka Haiku can be developed and fun, because writing in Hakka language has the feeling close to mountain,
near nature sort of, naive, or Hakka's style romance, it can be a unique style.

So, here comes my first Hakka Haiku ( 5-7-7 pattern )

日 日 係 好 日
屋 前 屋 背 花 當 開
日 頭 涼 風 心 身 爽
( or 心 頭 開 ?)

chito tetsumenpi ("Shameless" in Japanese ) but I give a trial.

Good day!

Chanchi 4/13/2010

Monday, April 12, 2010

James Leu likes the idea...

許先生: 您好!

說來慚愧,一直到今天下午空閒時,才用心地閱讀您傳來談論客家三行詩問題,關西羅先生、新澤西李醫師,還有您都是鄉賢令人敬佩的有心人。一點也不錯,客語不斷的在消失之中,憂心有朝一日成為絕響。日據時代五十年,不曾有人擔心客語會失傳,國民政府統治台灣半個世紀,在統一語言的強勢中,母語不受重視,甚且遭受打壓,其實客語自有其傳統性與優越性,然而時勢所趨,又能奈何?

向來客語口耳相傳,或藉漢字表音表意,惟國語無入聲字,而客語保有此音,且看非四聲,而有六聲之別。諸多客語,無法以漢字書寫,僅以同音字代替,或另造新字,徒增困擾。若能像拉丁文,日語、韓文,以拼音方式,方便我手寫我口,能以漢字書寫即以漢字書寫,若不能則以統一羅馬拼音方式表達,晚輩子孫學起來容易,我們精粹客語之傳遞沿續,亦能事半功倍了。

去年返台探親時,聽上幼稚園的孫子背誦兼表演伯公伯婆客家歌謠讓我看,欣赏之餘,讓我想到:教孩子說客語,以詩歌諺語教授,既有樂趣,亦易於記誦。羅先生用心日本俳詩,十年不懈,今以其所學,提倡客家三句詩,表情達意,傳揚客家傳統文化,令人由衷敬佩。

正如同羅先生所言,現代人要學作五七言絕句律詩,講究平庂押韻,何其不易,何況現今國語無入聲字,除非打破古詩詞規律限制,否則決難從事。三行詩,一首詩僅三行,五字七字七字,可謂言簡意賅,頗有畫龍點睛妙,我們鄉親,真可一試,就以三句十九字,表達心靈觸動,寧非一樂?

弟 清雲 敬上 04.12.10

More to learn about Hakka 3 Line Poem....

Dear everyone:

我曾想過,但從未嘗試過。因在「台灣文學評論」看渦黃靈芝的文章。找到一有「客俳」列入題目的文章。請看附上的文章。
作者吳昭新是醫師,文中提到的人物中,不少是客家人如林建隆及下紅色者。
不妨提倡,台灣最近出版「文學台灣」雜誌。 假如有興趣可以有一欄「客俳」。
我認為剛開始愈自由體愈方便大家。

真一 上 (4/12/2010)


台灣俳句之旅──以漢俳、灣俳、客俳、曄俳維繫俳句在台灣的命脈
吳昭新

緣起一年多前(2008年初)偶然應朋友之邀去參加日語俳句會,每月抽空參與一月一次的聚會,因另有工作在身,每次只是以所知悉的日語能力潦潦草草提出幾句作品敷衍了事。

近兩個月來主要工作暫告一段落,稍有時間空閒下來,想到朋友們好意借給我的一些有關俳句的書籍,拿出來翻閱,也到網路上試試尋找是否有相關資料,想多少認識一下日語俳句的吉光片羽。

在十五歲以前我是受日語教育的,所以還記得小學所讀過的一、兩句俳句名句,只是六十多年來沒有特別去留意。翻翻書籍及看看網路資料,發現原來有不少俳句是在小學時代唸過的,可是六十多年來沒有在腦裡再出現過,但仍有一些可以一字不差地重現出來,真的,人的記憶是奇特又可怕的。原本已到了失憶症的年紀了,剛 想起的事情一瞬間就想不起來的情況已是常事,卻能清晰地記得少年時代讀過的俳句。

俳句雖說是詩中最容易學習的一般大眾化的短詩,也是小學生就可以吟詠的詩歌,一面卻也有其特殊性,詩意韻味可謂深奧無窮,達於禪悟之境,真的要能吟詠出好句子不但要痛下工夫,還要有天賦的才能,方能窺其堂奧,所以說俳句是從小孩到大人,從一般庶民到大禪師都可以吟詠的詩,能依個人的能力來吟詠品賞,這也就 是俳句能暢行世界之原因吧。

最初參加的時候,聽到「漢俳」、「灣俳」 等對於我這個外行人倒是從來沒聽過的新名詞,而且他們是用日語發音,所以乍聽之下有如蒙在五里霧中,也羞怯於暴露自己的無知,不敢提問,一度還以為是在講「牛排」、「羊排」 、 「豬排」之類,實在慚愧之至。以後在網路上知道還有「曄俳」一詞以及「瀛歌」、「偲歌」、「坤歌」共四詞,是為了定型漢字短詩所起而定義的新名詞。   

下面就是我這兩個月來跟朋友借書、請教,又在網路上搜尋瞭解的一斑。

不過請不要誤會,我並不是想在本文解說或討論俳句的本質或學術上的問題。我是門外漢,又不是文人更不是詩人,想談這個問題要具備天賦再加上幾十年的鑽研、磨練,如今我已餘日無多,隨時都會一命嗚呼,沒有這種機會了,並且有關俳句的解說,當然日文的不必說,用華語講解的,在網路上已有不少,因此本文只想給像 我這種外行又有一點興趣的人簡單介紹一下所謂「漢俳」、「灣俳」、「曄俳」和「俳句」在臺灣的現況以便一般人對它有一點認識而已。

「俳句」是日語的短詩之一,也是世界公認的最短的詩。在日本本國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當然中間屢經許多人的主張、討論、爭論,時代變遷、思想變動的環境 下,終於成為現在的模樣,雖然個人仍有個人的主張、看法,但大抵相安無大事,成為眾人所喜愛的文藝體裁。所謂「眾人」包括:詩人、文人、各界各階層市井庶民、中學生以至小學生,尚且以英文的「Haiku」一詞現在已成為國際文壇上的時尚。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前,俳句就已經流傳至西方,西方國家開始出現仿照俳句形式以本國語言寫成的「俳句-Haiku」文學,在各不同國家、以不同語言被吟詠也快近一百年了,二次大戰後傳播的速度加快,隨著日本的政治、經濟復甦,國際上「俳句」文化的廣為流傳變成不爭的事實。

日本俳句和短歌在二戰後也曾有一段黑暗時期,如上田哲二在與陳黎合譯的日治時期的短歌集《台灣四季:日據時期台灣短歌選》的後記中寫到:『日本短歌,與俳句一樣,都是在近代面臨多次式微的危機而仍頑強倖存的定型詩。現今日本某些全國性報紙仍設有刊載短歌或俳句的文藝欄,而每年一月東京皇宮會舉行「歌會始」 的儀式,吟詠由皇族、選者和一般「召人」所作的和歌,電視台也會實況轉播。不過,在二次大戰剛結束後的一、二十年間,短歌文化並未如此興盛。受到 GHQ(佔領軍總司令部)當局政策的影響,戰前日本傳統文化有不少被視為與昭和十年代的狂熱皇國主義有關聯,尤其在聯合軍佔領期間,文學、戲劇、電影、學校教育的內容都受到佔領當局的檢查。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近代史的舞台彷彿垂下厚厚的黑幕,短歌、俳句等詩歌形式因為植根於民族文化習俗,而遭到嚴 厲攻擊,甚至連齊藤茂吉、高村光太郎、山口誓子等名門大師亦受到批判。戰前興盛的短歌、俳句創作也被邊緣化,無法倖免於被遺忘的命運。六O年代後期,生活水準提高,國家經濟逐漸復甦,昔日的短歌、俳句文化才又在民間重新振興。』

現時,在日本,書本、雜誌、期刊、報紙等平面媒體上不說,收音機、電視上,近者在網路上的活躍也已有十多年了,每星期六上午10到11點(台灣時間),在 NHK的衛星電視台 BS2 頻道也可以收看到,由日本目前最著名的俳人輪流主持的俳句節目 「俳句王國」,如需要英語或各種語言的解釋或資料則只要鍵入「Haiku」或「Haiku for people」在 google 或 yahoo 搜尋引擎上搜尋就會出現上百有關俳句的外語(華語、日語以外)網頁,因網頁者會突然出現也會瞬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就不一一列舉,請各位以上述方法隨時尋找,不但絕不會讓各位落空失望,反而會巧遇意想不到的收穫,也就不在此贅言。

但是反觀在台灣,「俳句」 除了一小撮所謂殘陽西照凋零中的銀髮日語族群外本來知道的人就很少,何況在網路上,因為這一族群一聽到網路都因無知而畏縮,並以莫名的理由排斥,急轉身躲避都來不及,根本免談在網路上想看到他們的蹤影,因此在網路發達的台灣可能還有很多人從來沒有聽過,尤其是不懂日語的年輕人。

不過我沒有自信,怎麼說呢?因為從二十多年前因仇日、反日、排日、拒日後的大反彈的巨浪沖垮了長年堅固的反日堤防後帶來瘋狗浪似的沖撞,產生了一大群哈日族,結果「日本電影明星、歌星偶像」、「日劇」、「日文」、「日語」反而變成了時尚,而由98年度大學指考第一類組的最低錄取總分台大日本語文學系(520.29)竟高於台大外國語文學系(497.87)之情形猜測,也許已有不少年輕人已聽過,但我還是沒有自信,因為「俳句」是屬於純文學中的「詩」類,即使是喜歡文學甚至純文學的人平常也往往敬而遠之,何況我又是屬於跟年輕人很少有接觸的銀髮族人。

總之,知道「俳句」是日本的整句才只有十七個音節的世界文學上最短的「詩」,而且五十多年來在各國以各自的語言被吟詠,更在近十多年也被世界各國的人以日文所接納的事實的人也應該不會太多。

「漢俳」,也不例外,伴隨著這一世界潮流發展而來的「華語漢字俳句」,特別是為了彌補中、日兩國長期的仇恨成為外交親善的工具,在中國國內蓬勃發展起來,現在中、日兩國都有相關的學會機構成立,且常有成員互訪,看來好不熱鬧。「文學」一詞聽來十分清高,終究還是脫離不開「政治」的掌握,但「文學」、「文 化」能成為舒緩人類種族、國家、文化之間爭鬥反目的幫手總是可喜且受歡迎的,但是看看這幾天鬧哄哄的中研院「大江健三郎」事件吧,如果是真的能夠藉文學的本質化解各種族、各國、各文化、各宗教信仰間的仇恨,對人類而言倒是好事一件,文學的真正價值所在,但與文 學中的情節一樣,只不過是虛幻一招,事實經過可能是迥然不同的。

講到「漢俳」,漢字文化中也有過短詩,但幾個朝代下來卻沒有蔚為時尚。事實上,俳句也曾於五四時代傳至中國而宣騰一時。1920年代有俞平伯等人仿日本俳 句的五、七、五,十七個音節,以五、七、五共十七個漢字嘗試仿作俳句但始終成不了氣候。之後於1980年中華詩詞學會邀請日本俳句代表團大野林火等人到中 國來訪時,日方送來了松尾芭蕉、與謝蕪村、正岡子規等古代俳人的詩集,在歡迎會上主人趙樸初即興在會上吟詠出以五、七、五共十七漢字一首短詩為開始,更在大環境的簇擁、有意推動下開花,其一首即為:

「綠陰今雨來,山花枝接海花開,起漢俳」。

當天在北海仿膳宴席上,詩人林林也即興創作了兩首漢俳《迎俳人》。

「漢俳」此一名詞自此肇始,日人說,這是一千三百年來日、中交流史上,中國自日本輸入文藝之頭一遭。漢俳從此融入中國詩人們的詩興,所謂漢俳俳人(詩人)列名詩文界者有:趙樸初、林林、曉帆、張建華、林岫、瞿麥……等人。1981年4月,林林和袁鷹應日本俳人協會之邀訪問日本,在日本《俳句》雜誌上發表 《架起俳句與漢俳的橋梁》一文,「漢俳」亦隨之定名,正式成為一種韻文體裁。當年中國《詩刊》第六期亦公開發表一些漢俳。1982年5月9日《人民日報》也發表了趙樸初、鐘敬文等人的漢徘,引起當時的詩壇的注目。

當然有些人不贊成這一種說法,因為在中國自古就有些短詩,而且五四以後發展的口語自由律現代詩中,可有短詩的空間,但是跟日本的「俳句」雖同為短詩,其詩型、結構、內涵、詩境、詩情迥異有別。一般說來要翻譯詩為另一種語言本來就很不容易,現在要把日本俳句翻譯成漢字華語的俳句,更是困難而難免會失去日本俳 句原有的形態、詩情。

也有人提出第一首漢俳並不是趙樸初所作,而是在更早些日子由詩人公木所創作,這些爭議在最近(2009年)的中國網站部落格上還被提出來討論,不過這些都不是本文的重點,故不做詳細贅述。

但話說回來,日本俳句也在這一百年間形成各種流派,從四百年前最原本的「連歌」及「俳諧」的「發句」開始到現代俳句之父「俳聖」正岡子規 (1867~1902)所訂定的寫生寫景、有季、定型「俳句」爾後發展延伸成為文、口語皆可,無季、有季不問,主、客觀的寫情都允許的情形,甚至如漢詩口語的自由律現代詩型俳句都被接受。二次大戰後至今日本形成並維持有三大流派詩社:
1. 現代俳句協會
2. 俳人協會
3. 日本伝統俳句協會
〈現代俳句協會〉成立於1947年,會員中改革派和傳統派意見相左,包括創設會員在內的傳統派人退出,另創設〈俳人協會〉,包含留下來的傳統派會員加上無季俳人和自由律俳人等在內組成為總合性俳句團體。〈俳人協會〉則成為維護有季、定型的傳統俳句團體。後至1987年與上述兩協會一直維持一段距離的「ホト トギス-hototogisu─杜鵑、布穀鳥」系俳人們另設立〈日本伝統俳句協會〉以維持「虚子」所倡導的「花鳥諷詠」(高浜虚子自1927年一貫的主 張:俳句是依據四季的自然現象和隨之而來的人事、排除先入觀念,純粹誦詠敘景為理想)的理念, 不過後來虛子的同仁弟子也有人對於將人事變化也納入一事持疑問態度,但也無確定的定義。需注意的是,這個「花鳥諷詠」雖然與華語的「風花雪月」的意思相當,但也有些不同的地方,即不含華語「風花雪月」中另含有的「原指舊時詩文裡經常描寫的自然景物,後比喻堆砌詞藻,內容貧乏空洞的詩文,也指愛情或花天酒 地的荒唐生活」的意含。
現在三大派各有屬於自己的網站:
1. 現代俳句協会:
http://www.gendaihaiku.gr.jp/index.shtml
2. 俳人協会: http://www2.famille.ne.jp/~haiku/
3. 日本伝統俳句協会: http://www.haiku.jp/index.asp
另外現代俳句協会還設有國際性組織:
4. 国際俳句交流協会:World Haiku Association:
http://www.worldhaiku.net/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要回顧及介紹在臺灣的 「俳句」、「漢俳」、「灣俳」的現況,因此雖同為短詩的「短歌」和「川柳」則不在本文介紹討論之範圍。

有關日本短歌的發展演變歷史及解釋有上述「現代俳句協會」 編撰出版的《日英対訳21世紀俳句の時空》(日文、英文;2008年)和周華斌的碩士論文《從敷島到華麗島的受容與變異──探討日據時期從日本到台灣的短 歌與俳句文學──》(華文;2007年),還有網路上筆名「蒼藍之潮」、「DJ-姚大鈞?」的等人的簡單但相當完整的介紹可讀,如要英語解釋則如上述只要鍵入「Haiku」或「Haiku for people」在 google 或 yahoo搜尋引擎上搜尋就會出現上百有關俳句的外語(華語、日語以外)網頁。

自1895年~1945年間,臺灣是在日本統治之下,日語是官方語言當然日語文學體裁之一的詩體的「俳句」、「川柳」和「短歌」在民間流行是自然的事。有 郭水潭、王登山、巫永福、王白淵、詹冰等人見諸文獻,而日語俳句在臺灣的發展情形,有從初期的《相思樹》、《ゆうかり-由加利》和多本同仁詩誌,沈美雪在其2006年在日本的「日本台灣學會第八回東京學術大會」中的演講文中也都有詳細的報告,也不在此贅言。

一開始引起我興趣和傷感的,是幾將逐漸加速走向滅亡之路上的(請各結社會員多包涵諒解),在二次戰後常用官方語言變天後繼續存續的日語俳句和短歌作品與結社-「台北歌壇」、「台北俳句會」和「台北川柳會」等(還有其他小型會)的存續問題。雖然中間(1946~1968)因嚴禁日語有一段空檔時期,卻能繼續 延續到現在,也是很難得的。其間短歌方面最初有吳振蘭的作品於1965年獲入選日本皇室每年年初舉行的歌會「昭和40年歌会始お題「鳥」」,繼著有吳建堂 的《臺灣萬葉集》得過日本的「菊池寬賞」而名噪一時,而黃靈芝由「言叢社」出版的《台湾俳句歳時記》則於2003年獲得「第三回正岡子規国際俳句賞」,而 且後兩位著者都獲得日本天皇的勳位、勳章。關於這些詩社的創立、經過、內容評論等詳情有黃智慧、沈美雪等人在碩士論文或學會演講中有詳細的研究報告,也不在此贅言。

不過自從黃智慧報告後,至今又經過了7星霜,這幾家詩社仍繼續存在而且經常有活動,其中黃靈芝主持(日語稱主宰)的「台北俳句會」(1970年成立)正積 極準備明年(2010年)慶祝成立四十周年並發表出版成立四十年紀念俳句集,呈獻四十年來的總成績。會員曾有近一百人的盛況,現在四十多人,近年來每月出席月會的最少也有十五人,平均維持在二十多人的情況,會友住國內和國外者都有。

日本人出席者 3 人~4人,以嫁給臺灣人者為主,也有住台北日商。住在日本的日本人每月寄作品過來參加者也有六、七人,是仰慕黃靈芝俳句成就的真摯追隨者,不是狂熱粉絲,也有自稱「飛過30000英尺高空」遠道來求教者。

提出俳句作品者(開會五天前送到)則每次都有 45人~ 60人,每人三句所以每次月會都有 150~200 句供參會者「披講-(出席者每人各選五句好句並做合評)」。對這些作品黃靈芝先生每月都在會前給予詳閱後寫出講評,講評內容在出席會員提出選句後才另紙發給,所以不影響會員的選句。因黃氏閱讀涉獵廣泛,評論內容充實,會員獲益良深,跟日本本土主持詩社者有迥然不同之處,不過偶爾挑替之言,可不必介意,是黃 氏獨特幽默個性使然,是童心也是童言,並無惡意,反而是受教之處更多,抿嘴一笑,當作即興即可。

可惜,新入會的年輕人不多,是本人所關心者,高年齡者時而凋零,後繼無人,詩社在可見的將來不得不面臨收場的局面,當想到在臺灣已維持一百多年的臺灣俳句文化及其光榮歷史時,由衷覺得可惜卻束手無策。於是想到臺灣的年輕人的思維、創作完全以華語文為主的今天,間或少數以臺灣話或客語寫作,是否可以以漢字華語(包括台語、客語)來寫作俳句以維繫俳句在臺灣的生命的念頭。

如前述日本俳句已成為世界文學界的風尚,因此在台灣使用漢字來寫作俳句,就是「漢俳」,甚至繼續使用日語來寫俳句也無不可,還有台語的「灣排」和客語的 「客俳」。其實灣俳前述黃靈芝不但已有作品,也指導過一些有志此道者,也曾在台北縣社區大學講學過(1993年),其講義也有結集成書,也有人上載到網路上,聽說這一小詩社創立於1993年,現在還繼續存在,只是一直未成氣候。老實話,有的人甚至留學國外從英語或外語文字才知道有「漢俳」的存在,看來不免有反諷之感。

「漢俳」 在中國和日本之間已有定義,在後面會提到,現在於中國都依這個定義創作,可是我不太贊成,我認為只能說是漢字新型短詩,與日本俳句有一段距離,因此,在這裡我想暫定義「漢俳」為以漢字寫的俳句,是一種極短的短詩,是漢字詩歌和日本俳句交流而誕生的新詩體。

那麼為什麼漢俳在中國,不分老少男女會這麼暢行,依日人今田述的說法,漢俳的資訊量等於日本短歌,要漢俳翻成日語只能翻成日語短歌,而漢俳之在中國受歡迎是因其十七個漢字與日本俳句同樣有五七五共十七個音節,而此音節的美妙節奏音感為中、日雙方大眾所樂意接受之故。而有人描寫俳句稱是以短小精悍、崇尚意境 美、因猶如中國國畫中攝影技術中的「留白」給讀者有廣闊的連想空間為其特徵。

最近的 「漢俳」的時尚開始於2007年4月12日的「日中文化、sports交流年」日本實行委員會和日中友好各團體於東京赤坂prince hotel共同舉行的歡迎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溫家寶的酒會時,溫家寶在4日的經濟五團體的午餐會上吟詠漢俳一首如下:

和風化細雨
櫻花吐艷迎朋友
冬去春來早

日本代表回一首如下:

陽光滿街路
和平偉友來春風
誰阻情信愛

自此「漢俳」加速在中國普遍流傳被一般大眾所接受,甚至還跟日本相似,也有很多小朋友參與漢俳的寫作。

其實,如前述,自從1980年和1981年中日兩國詩人互訪之後,「漢俳」就很快就被中國一般大眾所接受而傳開來,隨即訂定出寫作『漢俳的原則』如下:

由於中文為單音節語言,與複音節的日語不同,漢俳改俳句的十七音為十七個漢字,同樣分三句,為「五、七、五」寫成三行的體制,故又稱「三行詩」。

句子節奏參照五言和七言近體詩,五字句的節奏一般為二三式、三二式、一四式;七言句的節奏一般為二五式、三四式、四三式,個別的還有一六式等。

分自由體和格律體兩種。無論是自由體還是格律體都有季語(又稱「季題」),即表示季節的詞語,但要求沒有日本俳句那麼嚴格,季語通常放在首句。

自由體:自由體又稱散體、新詩體,就是沒有任何平仄、對應和押韻規定,可以用白話文寫作,很像現代新詩。

格律體:格律體則規定平仄和押韻,這是因為漢語的發音較日語複雜,為了顧及音樂性而規定格律,使用文言寫。

自此,近三十年來,漢俳有關出版物也越來越多,例如發表漢俳作品以及研究漢俳的刊物《漢俳詩人》等,此外也有漢俳作者各人專集的出版。

進入下一段之前,在這裡要對於前見「曄俳」、「瀛歌」、「偲歌」、「坤歌」四詞做簡單的補充說明。這四詞是日人中山逍雀為將日本短詩和漢詩互換之可行性所提案的漢詩的定型、字數和定義的名稱,而由中華詩詞學會所認定的。《曄歌》主要是借景言情。曄歌有類似日本俳句的描写傾向,描写四季景色的変遷,借以表現 世間変化無窮以及生活在不断変化的世間的人們的心理思想等等。 《瀛歌》具有日本短歌的叙事抒情傾向。主要用以讚美自然風景,表現家庭親情、男女純真恋情等等。《偲歌》具有類似日本都々逸的性描写傾向。主要用於表現男女之間的情愛性愛,對異性的渇望、苦悩等等。写這一類題材,不可忘記詩歌的優雅性,切忌流于庸俗。《坤歌》具有日本川柳的幽黙、諷刺特點。以家庭、近隣、身邊諸事爲表現対象,以諷刺、幽黙的手法引人發笑,借以散發心頭積鬱。

至2005年於北京成立〈中國漢俳學會〉(2005.3.23)時起,接著在中國各地就有漢俳學會的成立,漢俳隨之在中國全國成為時尚,近年來更因網路的普及,以及同時喜歡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學的年輕華人亦有不少加入創作的行列,使漢俳成為受歡迎的「網路文學」的體裁之一。 

在這些中國漢俳作者中,我看到一位臺灣出生的作者又是極力推廣漢俳者,是朱實教授,他的另一個名字,也許是俳號,是瞿麥教授,瞿麥、朱實是同一個人。他原來是臺灣師範學院的學生,也是當時學院內文藝學社「銀鈴會」的成員之一,就在那有名的「四、六事件」時,警覺敏銳的他很快就嗅出當局抓人的魔掌已逼近,乃逃出臺灣遠走中國,當時有不少同學遭逮捕槍斃。他逃過劫難後在中國和日本發展,在日本當過幾個大學的教授,1994年曾回台與舊友會面,「銀鈴會」舊友蕭翔文在「たんがら」日文短歌同仁誌中有朱實及有關漢俳的介紹。

在「北京週報日本語版」 2008年6月20日有關於朱實的近況報導,全文翻譯如下:

『《瞿麥氏以漢俳和俳句做為中、日架橋-于強》。瞿麥氏(別名,瞿朱實),是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常務理事,也是上海俳句研究交流協會會長。亦曾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的日本室主任,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日語翻譯家、學者專家。他以中國語俳句(漢俳)架上中間的橋樑,在中日友好的美麗繪畫上添上一筆。

瞿麥氏生於臺灣彰化市讀書人家庭,自小熟讀唐詩、宋詞,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臺灣受教育因此精通日語,又有一定的文學基礎,因此回到中國從事中日文化交流工作時,這些都變成強大無可取代的助力。古代中國的漢詩渡海到日本,產生和歌、連歌,由此誕生俳句,然後日本俳句回到中國誕生漢俳。若以和詩作祖先,漢 俳可以說是孫子。中日的漢俳、俳句交流,不只反映出中日文化淵源一脈相通關係,更是加深中日兩國國民的互相理解以及促進友誼的媒介。瞿麥氏可說是中日漢俳、俳句交流的創始者也是架橋者。他於1960、80年代在上海以翻譯專家從事《毛澤東選集》的日語翻譯,在1972年上海芭蕾舞團訪日揭開中日國交正常 化的序幕時擔任訪問團的秘書。當上海跟大阪、橫濱建立友好都市關係時他都擔任通譯、連絡的任務。瞿氏曾任日本早稻田大學、神戶學院大學、二松學舍大學、岐阜經濟大學中國文學客座教授。他在日本的文化界、教育界擁有很多友人,尤其跟俳句界的友人進行漢俳、俳句的交流,也曾擔任過日本傳統俳句協會顧問。

1992年4月,日本的傳統俳句協會一行40多人由伊藤柏翠副會長率領,並以瞿麥氏為副團長兼講師造訪北京、西安、桂林。觀光後,在上海的花園飯店舉行以「中日友好漢俳、俳句交流會」為名義的聚會。上海的著名文化人杜宣、羅洛、王辛笛等數十名參加,各自誦詠自己的作品。這是中、日間頭一次的漢俳、俳句交流 會,也同時出版漢俳・俳句集『杜鵑声声(ホトトギス)』,開啟中、日漢俳、俳句交流的新的一頁。

日本航空公司每年舉行「世界兒童俳句比賽大會」,已有十次之多也已出版特集。瞿麥氏在中國地區擔任俳句的評選,並將選出來的漢俳翻譯成日本俳句後送交日本航空的負責人。他也被聘為日本國際俳句協會的評議員。為了培養中國兒童對於漢俳的興趣和愛好,他常常到上海少年宮指導參加比賽的兒童,因此上海的兒童的漢 俳能力居全國之冠並常獲獎。例如:揚妍菲(8歲)獲獎的漢俳是可愛純真的「無数水寶寶/赤橙黄緑青藍紫/架成彩虹橋」(たくさんのお水の赤ちゃん/赤、だ いだい、黄、緑、青、藍、紫/虹の橋を架けた)。瞿麥氏不只養成想學漢俳的小孩們以推進與日本的交流,還在上海的外事翻譯者協會設立「俳句、漢俳研修班」除講課外同時給他們的作品做「添削」(增刪修正)之指導,以及組織與日本交流的活動。2007年12月,在中日國交正常化35周年之際,瞿麥氏在上海外事 翻譯工作者協會的支援下,於上海魯迅記念館開「中日詩歌交流展」,有日本俳句協會會員及駐上海日本總領事館文化領事,上海的漢俳、俳句愛好者等數百人參加。在交流展,有各類中日漢俳、俳句、短歌等作品的展出,也有特集本的出版,而中國這一方面的展出者多為受過瞿麥氏的薰陶者。交流展結束後,藉此機會創立 「俳之橋詩社」。瞿麥氏打開中日的漢俳、俳句通道這個事實,深信將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應是不容置疑的。(「北京週報日本語版」 2008 年6月20日)。』

回頭看漢俳在臺灣的情況。在跨語言時代的詩人中曾經寫過日語短歌(俳句、川柳和短歌)者中有人曾嘗試寫華語俳句或短歌,如:詹冰、蕭翔文、傅彩澄、黃靈芝等人。

為了寫本文,在網路上找尋資料,發現目前漢俳雖然在中國蓬勃發展,但在臺灣只有極少數人有興趣,並且發現所謂漢俳的定型並不符合日語俳句的定型、詩意、詩情,應該可以說是較像日語的短歌(五、七、五、七、七)。

不過在網路上找到詹冰的「十字詩」,因為詹冰本人寫過日語俳句,因此應較瞭解日語的俳句的定型、結構以及詩境、詩情,所以作品應較符合日語俳句的本質、定型,雖然網路上找不到詹冰完整的十字詩集,但另外在莊紫蓉的詹冰訪談錄 (《面對作家》台灣文學家訪談錄(二)) 網頁上看到如下對談內容:詹冰先生也自稱:

『對。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是十字詩,那是最短的詩。 

您怎麼想到用十個字來寫一首詩?  

那是從日本的俳句來的。日本的俳句大約十五個字,翻譯成中文是十個字左右。俳句有它特別的詩境,我喜歡日本俳句,也有點研究,就嘗試用中文十個字來寫詩。 對日本的俳句沒有研究的人,不太容易瞭解十字詩。

您的十字詩和日本的俳句有什麼相同或是相異的地方?

詩境差不多,沒講出來的部分--相當於國畫裡的留白--很多,可以有相當多想像的空間,這是它的特點。我寫了三百來首的十字詩,發表的有一百多首。』

由此可知詹冰的「十字詩」應該是以等同於日語「俳句」的「漢俳」。

二十世紀末,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和《聯合報-副刊》之推動之下台灣也跟著時尚這一種新興的短詩體-「三行詩」,引起了一陣俳句風,期間雖有陳黎、洛夫、蕭蕭、張默、李敏勇等詩人作品的發表,但是幾年下來,卻後繼無力而停擺。其實陳黎的幾百首短詩是仿效具備日語俳句本質的短詩,楊雅惠就稱是「俳句式新詩」,是一種符合羅蘭‧巴特的「瞬間文本」、「零度書寫美學」的作品,但是資訊量之過多則不合日本俳句的簡短特質。

如前述,在中國時興的漢俳我不認為是等同於日語俳句,不只詩意、詩情、詩境有所不同,定型、內容量則較像日語短歌,我倒同意黃靈芝對於灣俳的定義或定型 ──『漢字七到十二字的漢字短詩』,因為其資訊量及詩意較接近日語俳句。至於其他約束,我則比較不那麼嚴格,有關「季語」有則最好,沒有亦可,因為日本的 俳句也有很多人已採取無季語,至於「切字」在華語因語法的不同很難要求,也不一定要寫景,但要守十二字以下定型,以求內容的精短。

【簡單的說,是七~十二個漢字的短詩,而以十個字最恰當,採一句二章一行,有「季語」最好,有沒有押韻則無所謂,文白皆可,誦詠時能順口有韻律感。另外能 使用華語唸出時就是「漢俳」,能用台語唸出來時就是「灣俳」,能用客語唸出來時就是「客俳」,三種語音皆可以唸出時則屬於廣義的「漢俳-漢字俳句」,這 樣,口語寫出的廣義漢俳則比較容易細分為「漢、灣、客俳」,甚至再擴大到使用漢字地域加上「粵俳、越俳、……等」。】

黃靈芝所遵從的是傳統的有季、定型、寫景的俳句,所以他對於俳句寫作的說明、解釋、講評都偏重這一方面、但就我的理解他對於無季語或寫情的俳句並沒有絕對 地排斥。

陳黎和林建隆的華語俳句我都看過,應該說是自由律的現代短詩較適當,林建隆的詩作中雖然有最短十一字的,但只是少數的幾首,陳黎的都較長、而且不只長短、 從結構上也跟俳句有所不同。詹冰在其學生時代是日治時代、他寫過優秀的日語俳句、所以他了解俳句的結構、奧妙,他自稱「十字詩」的短詩、應該是十分接近日 語俳句的漢字短詩、是最接近真正的「漢俳」一詞。

在網路上也看到日人寫的漢俳,也是遵從中國的漢俳定義,三行十七個漢字,灣俳則依黃靈芝的7~12漢字,但根本就沒有考慮能不能用台語唸出來,兩者應該都叫做現代漢字短詩較為適當。其實日人寫作漢俳的人多數是寫漢詩的詩人,難怪所寫漢俳作品的內容、結構、詩情較像漢詩,不具有俳人的詩情,所以有人說,要說是「漢俳」不如說是「漢詩」。

有關現有「漢俳」本質的評論,另外也可在「DJ(姚大鈞)」的部落格中的《漢俳還不如蘇俳》短評中略窺其一二,他提過「漢俳不如蘇俳」的感受,我不懂俄語因此無法領略個中精髓,但姚氏可能有這方面的天分。最近(06/29/2009)姚氏在網路上開設一個俳句網站名為《新俳句:俳客聯合陣線》,有一、二十多位投句者,漢字、外語都有。另外上述筆名蒼藍之潮的年輕人(1980年次)自2003年就經營詩作部落格網站《追逐遠方青藍的水色印象》,裡面就有其作 品漢俳二百多首以及一些日語俳句作品,看來是遵守五七五定型的三行詩-漢俳。其他還有一兩位在自己的部落格上介紹或寫漢俳作品的,但作品不多,這裡不一一 介紹。

有關台人的日語俳句,除了上述黃靈芝的著作外,台北俳句會的會員有幾位長年參加日本的俳句會而其作品見諸所屬日本俳句會的俳誌上外,因近年來日本俳句會也 多另設網路版,在網路上也可看到他們的作品及大名,如在俳誌「春燈」今年九月號的網路版我就看到廖運藩、陳錫恭兩位台北俳句會資深會員的作品,除此之外也 有日人在其本國的部落格上引用台北俳句會會員的作品。

黃靈芝除了在1993年在台北縣縣民大學講解漢俳、灣俳外也創立漢俳、灣俳詩社,至今雖仍存在但不能引起大眾的共鳴。著名詩人莫渝也參加過黃靈芝的縣民大 學講習會,他在其著作《鐘聲和餘音-學習台灣俳句筆記》篇中的後段,將其漢俳作品五十篇附上黃靈芝的講評一起公開出來,可見莫渝對於詩學的投入與高潔的人 格,我感佩至深,此外黃靈芝在《台灣文學評論》連載《台灣俳句教室》(第七捲第二期-2007/4;第七卷第四期-2007/10;第八卷第二期 -2008/4;第八卷第四期-2008/10第九卷第二期-2009/4;第九卷第四期-2009/10)對台灣作者作品都有詳細的的講解可以供參考, 在第九卷第二期則有對 「俳句」的解說。詩論本來就難解,雖然黃氏的華文較難看懂,但是俳名享譽日本本國的俳句名師之華語解說會讓你由入門瞭解到欣賞俳句的精隨、奧妙,以及對俳句寫作也有絕對的幫助,不看雖不能說後悔莫及,會失去此生享受俳句之機會是肯定的。

【期望年輕人開設、參與台灣俳句網站】

日本俳句使用自己的語言已風行全球一百年,日本俳句在台灣也已有一百年的歷史,可惜因語言的問題逐漸沒落實為可惜。 希望年輕人以各位熟悉的漢字來寫作「台灣俳句」以存續俳句在台灣的命脈。「灣俳」與「漢俳」的差異在灣俳一句的資訊量與日俳相同、留有空白讓讀者有聯想的 空間,「季語」有最好,無也無不可,詩情結構與日俳相似,等同於日俳,具備瞬間美、零度書寫和禪悟的意涵。更可總合廣義的「漢俳」。

俳句是文學上最短的短詩,適合於老少一般大眾,這是國際上大家所公認的,是最容易學習涉入的詩,但其深度莫測,究其竟者可入定禪悟,請年輕人大家參與在各 位最熟悉的網路上來發展,我所知道的,現在網路上在英國已利用微網誌 (microblog) 有「推特俳句-Twitter haiku-Twitku」的流行,台灣不能在網路上落後,但我也不希望「俳句」 落入輕浮的,隨便的,嬉戲的,它終究是「詩」,是「文學」之一種,不可褻瀆。

年輕人站出來協力共同建立「台灣俳句網站」, 互相切磋磨練在台灣推展這一網路文學。

(致謝:寫本文之際受到素昧平生的詩人莫渝先生、文大沈美雪教授、詩人鄭炯明醫師和作家曹永洋老師,以及台北俳句會會長黃靈芝先生及會友周月坡女士、陳錫恭教授慨予贈送大作原稿影印及難獲的有關俳句資料,莫渝先生更在電話中給我解說俳句在台灣的歷史及詩論,在此由衷一併致謝。)

Sunday, April 11, 2010

Some examples...

Dear Mr. Chanchi Lee,

Thank you so much for your feedback on my Hakka 3 Line Poem approach. Really, I must say that I couldn't thank you enough for having favored us with a chance to get to know so many Hakka elites at a time, at our meeting room in Guan-Si, especially almost all of them speaking the same language with us on Taiwan issue.

I used to say that a group of friends getting together to solve a public issue or a problem is called a culture and a culture is a system of building an identity. Truly, an identity always empowers a group to do something worthwhile for the societies and for the country as well.
I pay my most heartfelt respects for you and your HAPA-NA members who came to join us
with their friends at the 3/23 Gathering in Guan-Si.

Having studied Haiku for about ten years, through correspondence with a Japanese tutor in Tokyo every once a month, I have realized that Japanese Haiku is one of the best literary styles of expression among worldwide genres of literature, compact and concise.

It's a kind of active ment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Nature, with other people and even with yourself through Haiku making in your daily life. The key word is I feel therefore I am. So, my advice is to take notes of what you feel and what you are impressed, any time any where, in Hakkanese as much as possible. That is a Hakka Haiku or, to be exact, a Hakka Senryu (川柳) which is a kind of free style Haiku, less formal in style and rules, no Kigo or Kidai (seasonal subject matter), more synical or sarcastic in nature, more humorous and funny in expression. It's more like our 打油詩 in essence.

Speaking of Master Basho, I used to toy with the idea that if Basho were alive today and provided with a chance to make a round the world trip. See, what would his Haiku album come out to be as his present day " Oku no Hosomizi " . It must be very sentimental and critical of present day ecology and politics.

Return to our subject, I think that our 3 Line poem approach should be a free Haiku form of Senryu, at least at this initial stage of approaching. The essence is what you feel and what you are impressed. I think in Hakka therefore I am a Hakka, at least in the course of making a Hakka 3 Line Poem, even for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This might be a smart way to get yourself familiarized with the Hakkaese language.

Frankly, I am still very new to Hakka 3 Line Poem, just like anyone of you, after all.
I have to buy a Hakkanese dictionary for consult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Anyway,
let me play a part of ghost buster, if not a pinch hitter for the promotion of Hakka 3 Line Poem, say,拋磚引玉.

清明轉故鄉
山河還是恁親切
總是尋冇好光景

清明掛紙日
山頭花花人陣多
燒香拜祖保家鄉

正月灶頭猛
阿母蒸粄又煎魚
大家轉來鬥鬧熱

選舉年年有
選出人才理眾事
大家心安笑瞇瞇

春來茶來筍
穀雨來前來做茶
師傅做來色味香

六月日頭下
赤膊農家後生介
伯公樹下論大局

客家三行詩
有音有字好作句
煞猛總有出頭天

冇人好借問
客語作詩上天難
還是敢作就贏人 (見笑見笑)

Finally, I thank you so much for your full support of our tentative approach of Hakka 3 Line Poem.

with best regards,
CS Lou 4/11/2010

Saturday, April 10, 2010

Echo from Chanchi...

Dear Mr. Lou,

Thank you so much for you, and your whole family's enthusiastic hospitality and friendship, we had a nice hakka gathering in your Tea company Head Quarter/ Musium last month. It will not be possible without your support and generosity.

I have known you only since recent encounter, however, I found out you are a very knowledgeable, interesting and admirable person. Even, studying Haiku after Japan left Taiwan for 65 years !!

Yes, I will 200% support the idea of developing Hakka Haiku. In fact in America, I know there is a group of intellectuals are doing the English poetry with Haiku style.

When I was in my childhood, my father did study Haiku and had Mastuo Basho's Haiku book
(possible left over and given by Japanese friend), although I could not read the Japanese then, I was interesting to know a little bit about it.

Several years ago, I had a chance to go to Hirazumi (平泉) in my medical school class reunion trip to northern Japan, I was excited to find out that Master Mastuo Baso's statue is in Chusonji (中尊寺) of the Northern Japan Bukio Center. At the time, ex-president Lee Deng Hui
also frequently mentioned about "Oku no Hosomizi", which was what this Master Basho's poet-rial trip diary of inner Japan.

Yes, I am fully support of this idea of creating this club and I would like to learn it, although I have no back ground of Hakka literature, and can not sing Mountain song (Sang Go).

Perhaps, Mr. Lou can show us some of his Hakka Haiku in email , it might stimulate more people's interest.

We will discuss more about this issue.
Thank you Again.

Sincerely,
Chanchi 4/10/2010

What Wikipedia said about Haiku...

Dear all:

Here is the information from Wikipedia related to Hakka 3 Line Poem -
Per Mr. Lou's suggestion, we can use 5-7-7 format, instead of 5-7-5.
Encourage you to try it out...and get revision by others.
It is fun to practice our own Hakkanese.
==================================

Haiku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Contents

[hide]

Haiku (俳句 haikai verse?) About this sound listen , plural haiku, is a form of Japanese poetry, consisting of 17 moras (or on), in three metrical phrases of 5, 7, and 5 moras respectively.[1] Haiku typically contain a kigo, or seasonal reference, and a kireji or verbal caesura. In Japanese, haiku are traditionally printed in a single vertical line, while haiku in English usually appear in three lines, to parallel the three metrical phrases of Japanese haiku.[2] Previously called hokku, haiku was given its current name by the Japanese writer Masaoka Shiki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Friday, April 9, 2010

清明還鄉 (二)

Dear Thomas:

Thank you so much for your understanding and sympathy for the promotion of Hakka Three Line Poem which is still in the womb of time. I think it could be popular in the rural areas rather than in the urban or bourgeois societies, just because of its grass-roots nature of expression. It takes time and a long period of testing before it could become a literary style of expression. Anyway, let's play a kind of words game or a kind of words arrangement just like a flower arrangement.

Frankly, I am not in the position to promote it in 台灣客家聯盟 or any place like that, just because I am too old and too busy to make it work or move in , say, popular direction. The picture should be "We the old men propose and you, the young men, dispose."

As to your Thee Line Poem, let me try to paraphrase it (和唱一句)

清明轉故鄉
山河還是恁有情
總是尋冇景氣象 (*榮景象指自由民主 主權獨立 經濟繁榮的景色)

還鄉介腳步
輕輕慢慢也驚驚
還是尋冇夢中景
=============
有一位名作家曾說過, 他從來未曾對其自己的作品, 覺得滿意過. 確實如此
我提交 HAIKU 的習題的經驗是, 每月二十五日以後, 才開始做 , 月底以前作好就
交出 . 如果你從月初就開始作, 那麼每天都在想在改, 沒完沒了, 耗費時間太多!
詩是一種感覺而已, 嚴格地說, 詩只能comment 不能改.

其實三行詩 還是剛成話題而已 要成氣候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OK, Let's talk more about it later.

with best regards
CS Lou

清明還鄉 (一)

Dear Brother Lou:

Your idea got positive echoes..
I got a few phone calls to check about it.
Maybe you and your friends in Guan-Si can send some pieces for posting...
That will set a leading example for more to follow.
===========
Could you help me to review and revise this one?

還鄉介腳步
輕輕驚驚慢慢渡
尋冇夢中想介路

======
Thank you,
Thomas 4/9/2010

Get started...

Dear all:

Mr. CS Lou got this idea...and we believe it is a truly practical idea.
Our own language, if we don't use it, who will?

No poem, no imagination.
One poem, could be one painting, one picture, one song, one dance, one show, one movie....

The blog for Hakka3linePoem is launched:
http://www.hakka3linepoem.blogspot.com/

Thanks to Azen.
He has linked this blog in http://www.ihakka.ning.com/ for a special group -
http://ihakka.ning.com/group/3linepoet
(*By the way, Azen, it is a nice looking icon, very Hakka!)

Many of you are included in our email forum, because we believe that you care for the issue. With your help and reaching out, many many more Hakka can be aware of this culture event.

You can join as a member and then encourage others to join.
You might not ready to write, but you can enjoy reading others' poems over the blog.
When you are ready, just email in, we will post them for you.

We have shared the same idea to our Holo Taiwanese friends, they like the idea, too.
So, they are having their own blog to promote the concept.

Taiwanese language canbe used in depth, not only in oral conversation, this will create a huge impact in manyways.

All the best,
Thomas Shu 4/9/2010

Thursday, April 8, 2010

an idea...

The idea is initiated by Mr. C S Lou.
Here is his blueprint of promoting this idea....
We will like to have your feedback.
==================

我對推行客家話三行詩的構想:

一) 緣起:

我學日本俳句已有十年,從一竅不通的程度開始,每月像玩word puzzle 樣,隨便七拼八湊,作出八首交卷給指導老師。我們隨便作的十五音的俳句作品,經老師修改 (日語叫ten saku 添削) 後,五日內發還給我們,隔月再把其中六首,發表在會員雜誌上。 如今,我有將近千首以上的俳句作品,其中也有上百首以上是被列為佳作。 我這個經驗 (其實關西有三人參加),使我相信推行客家話三行詩,是有可能,而且可行性很大。 現在,要我們作五言七言絕句那麼樣的詩,要押韻,要平仄排列,是完全不可能,我們連很多漢字的客語發音都不懂,因此,我提倡的三行詩只是an alternative 而已。

二) 作法:

我們在初期階段,不妨把它當著一種文字遊戲好了,找幾個發起人,制定遊戲規則,例如作品多久交卷,交到那裡,請誰修改,或者可交大家互相檢討的方式修正。 我相信,在初期的trial and error的過程中,一定會碰到很多問題,其中的一些難題,我們可以向專家請教,甚至,將來三行詩發展成氣候時,可向客委會申請奧援。 當然,玩遊戲要先找幾個玩伴才可以開始。 其實,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問題,學到很多客家話的字音,也可以交到很多詩友,一年也可以舉辦一次吟遊,或結伴作團體吟詩比賽。

三) 三行詩的format:

我建議 五七七 (第一行五字,第二行七字,第三行七字),比較好,限制字數的原因,是要濃縮詩意,用字少,可以留白多一點,餘留多一點想像的空間。一杯水,經過濾剩六分,再經蒸餾剩三分,那就是well
refined water。 作詩的過程也如此,濃縮、精煉、點到為止,留多一些想像的空間。我開始做haiku以後,對人間事物、對大自然的看法都改變,觀察變得更細膩、更關心、更有深度。

四) 日本的俳句,通常有所謂的 (季題),作為造句的題目,例如,春夏秋冬,年中節日,等等,只要能顯示時間、場所等就可。我們在初期階段,可不必限制過嚴。

五) 其實,現在有很多白話新詩,也是詩。 我們只是想用客語作白話詩而已。不知道你們toastmaster班的成員,是否有作三行詩的興趣。我們可以用HAPA-NA 和台紅茶業文化館,共同發起推廣的方式, 試辦看看嗎?

六) 也許可請Josephine請教她的詩人姑姑,看看這種玩意兒,會不會見笑,是否值得我們推行。曾聽葉菊蘭說,客家話每年在5-8%的速度消失,如何挽救是大家應思考的問題。


再談。
CS Lou 20100409